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> 凯发官网登陆地址 > 阿里云转型真相

阿里云转型真相

  早在 2006 年,谷歌的高级工程师克里斯托夫就曾向施密特提出过 云计算 概念:将数据全部存在网上,通过互联网连接数据中心,用户可以直接获得数据,并进行计算处理。AWS 也很早就搭建起了云计算的业务模型,后来 让开发商和企业都能够使用网络服务,来创建复杂且可扩展的应用程序 ,成了这家公司的战略构想。

  阿里云刚起步时,微软发布名为 Azure 的类似云计划,谷歌也发布了自己的云平台 compute engine。2013 年,即将在纽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整体估值将超过 2200 亿美元,尽管最近三个季度的云业务收入仅 9000 万美金, 云 作为招股书中强调的核心业务之一,仍被看作是阿里上市故事中的最精彩的一部分。

  后面的事情不必赘述,从两架云梯到打造飞天系统,经历阿里云内部动荡,2013 年支付宝最后一台 IBM 小型机下线,阿里彻底摆脱 IOE 架构,同年突破独自调度 5000 台服务器的技术门槛,成为国内首个超大规模计算集群,王坚泪洒演讲现场、留下的技术人员被称为 疯子 ——这些都成了日后耳熟能详的故事。

  2011 年,当阿里云平台正式对外上线时,把目标群体定位为创业者和小公司,比国外服务器价格低一半,还支持按月付费。当时腾讯、百度也陆续推出了自家的云平台,前者背靠 QQ、微信等过亿的平台流量,后者将个人存储也计入所有用户数,直到百度云以 AI 作为底层技术改名百度智能云,李彦宏也找到了所谓的 新瓶装新酒 。

  据后来媒体报道,阿里云的技术团队里,连写算法的工程师,高级科学家都背负商业 KPI。胡晓明本人回忆,不管是写程序还是做架构,都要扛目标:根据竞对情况,把三年目标分解到每一年,将阶段性目标分配给各业务线,还要有相配套的绩效 KPI 保障落地。 这样大家才会去思考,把技术转化为商业,而不是一味埋头做技术。

  截至 2016 财年,阿里云已经连续 8 个季度实现超 100% 的高速增长,2017 财年单季度营收就接近上一财年的整体营收,等到下一财年,阿里云营收 133.9 亿元人民币,占总营收 5.4%,同比增长 101%。同期亚马逊 AWS 营收为 192.4 亿美元,占总营收 10%。以此计算,两者之间的营收相差不到 172 亿美元。

  与此同时,2015-2018 年在任期间,胡晓明另一个高调战略是推进国际化,并将目标瞄准欧美直接与亚马逊竞争,但事实上,虽然年营收上涨,却没有实现他 2015 年立下的, 在 2019 年匹配甚至超越 AWS 的目标。据当时外媒透露,阿里云改变了原定的市场策略,转向为那些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跨国公司提供服务。

  然而事实是,即使 2018 全财年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 101%,但如果现在按自然季度来看,阿里云收入增速持续走低,基本告别三位数增长时代:一季度增速 103%,二季度 93%,三季度则为 90%,此后,阿里云每年同期的增速也逐年下滑,分别为 64%、62%、33%,到去年三季度已经首次降至个位数 4%。

  据 36 氪报道,行癫力推的 被集成 战略,本质是往后退,为了规避风险只卖自己产品。 事与愿违,实际情况正好相反。2020 年到 2021 年间, 集成 模式反而在阿里达到一个顶峰。在项目里往前冲,做 包工头 ,除了自己的部分,还要大包大揽、统筹整个项目 ...... 有些销售连项目现场的桌椅板凳,都想算进项目里。

  早期阿里云吃互联网红利,创业公司刚开始为了降低成本和门槛选择上云,后来一些互联网公司做大也会自己搭建 IDC,国内数得上名的,除了 BAT,字节、OPPO、京东都在做云。某种程度上说,云计算价值源于大规模 IDC 基础设施,如今巨头在技术层面差距其实并不大,硬件资源型的云产品同质化严重,价格战愈演愈烈。

  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